王詩瑩老師 指導
參加高中營隊對我來說,是要探索自己人生從醫的志向,從國小、國中時期陸續報名了北醫醫學營隊,至今已有三梯次,每到寒暑假我都希望透過醫學營,扎實自己的科學基礎,並透過北醫營隊教授與隊輔的引導,立定從醫的志向,結交好友,感受不同夥伴的獨特性,很榮幸在五天交流中,成為相互支持的關係。2024年,再次報名暑期高中生物醫學實驗班,不只在理論課加深加廣,同時重視手做實驗,兩相並進,同時檢核知識與應用面的理解。每次實驗的歷程記錄和結果,使我思考每個步驟與科學數據的正相關。不僅如此,在五天的營隊中,與組員討論、傾聽他人想法、發表所知所學,都是深刻的成長。
一、醫者之師「大體解剖」 - 周綉珠教授
大體老師是每位醫學生求學生涯中很特別的老師,他們與一般人不同的是在生命終了之後才開始發揮影響力。以往我們認為的生命終結是在呼吸與心跳停止後,而大體老師呼吸停止的終點,卻是為了生命的延續。本堂課目標緊扣人體11大系統與醫學影像判讀等,透過成像原理技術,取得人體組織器官的解剖構造與功能資訊,以提供醫學臨床之診斷及健康預防照顧之服務。
在這次解剖學的課程,讓以往只能在課本上看到的構造圖,以活體器官的方式呈現。教授先講解基礎的人體構造,說明人體的11大系統都是看似獨立卻又相互連接的,例如:神經系統調控循環系統 ,透過血液循環傳遞給呼吸系統得到的氧氣給消化系統,並在內分泌系統和泌尿系統的配合下,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。此外,我們也學習如何判讀醫學影像,判斷每種醫學影像的使用時機,以及如何在不開刀的狀況下,判定骨折或腫瘤可能的位置。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後,前往大體實驗室學習。觀察學習我們採用迴轉跑台的方式,依不同系統劃分不同站台。由醫學系學長姐進行詳細的解說,在套上手套後,觸摸大體老師的器官,透過觸感理解器官的各項功用(例如:健康的肺泡和肺泡壁是充滿彈性,藉此達到氣體的交換與運輸養分的作用,所以肺部纖維化為不可逆的重大疾病)。
(下圖是我的課堂筆記)
回顧大體解剖課程,我對大體老師從未感到畏懼,相反的,當我在觀察大體老師的組織、器官和器官系統時,心中更多的是感謝,激發我對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求知渴望。過去書本中難以理解的問題,在教授的指導下豁然開朗。一旦其中任何一部份出現問題,連帶整個系統甚至個體的生命活動便會受到嚴重影響,這讓我更加認識到人類的脆弱。大體解剖課程不僅在傳遞醫學知識,讓理論得到實踐,同時也是我們生命的導師,提醒我們生命的可貴。
二、生物技術學實驗 - 周志銘教授
千百年來,人類在農業,食品產業,和醫藥已經採用生物技術。生物技術是依人類需求而調整生物的程序,包括早期的動物馴養、種植植物、及利用人工選擇及雜交方式進行的品種改良。現代的生物技術包括了基因工程及細胞培養、組織培養等技術。本次課程中是以介紹分子生物技術(遺傳工程、基因重組)、DNA萃取法、微量吸管使用教學、電泳系統介紹、限制酶與相關實驗為主。
進行DNA萃取實驗步驟必須仔細,若粗心失誤將導致實驗結果的偏差。由於DNA是肉眼無法看見的,所以過程中在混合和過濾步驟都無法確認是否有完整保留DNA。如果混合不完全或是破壞了質體DNA的超螺旋結構,使其造成解螺旋,則跑出來的電片便會拖出一條淡淡的痕跡(如下圖實驗二電片圖B 左邊第5排之呈現)。而如何使實驗操作更精確是我在這次課程完延伸思考的問題。 另外,影響實驗的關鍵操作在於微量吸管(pipette)的使用。為了要確保不同的限制酶不互相混合進而影響對DNA(染色體DNA、質體DNA)的剪切效果,在繁雜的步驟中也要確保吸取不同溶液時,必須更新吸管套。且為了不讓氣泡干擾電泳實驗,在兩段式推出吸取的液體時,要抓準時機將滴管移出液面。
三、微免實驗 - 陳玫潔教授
這次微免得實驗課程總共包含三個子實驗:免疫沉澱、微生物的生長因子、細菌染色。這三個子實驗也依序呈現了人體的抗體作用、化學和物理環境調控對微生物的影響、顯微鏡底下的細菌。在免疫沉澱Immunoprecipitation) 實驗中,使用的可溶性血清分別有10ul的Human serum(dilute 4x, 16x)、Bovine serum(dilute 16x)、Rabbit anit-human serum、和PBS(phosohate buffer saline)。在將各種血清滴上玻片後,放置24小時,觀察其免疫沉澱反應。微生物的生長因子實驗中,在分別塗上四種不同菌於agar以後,觀察在紫外線環境、抗生素環境、高溫環境下細菌的生長狀況。第三個細菌染色實驗中,我分別將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枯草桿菌滴上染劑並製成抹片,放置於油鏡下觀察其排列狀況。在滴上革蘭氏染劑之後,也成功得出本次實驗的菌種中,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,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桿菌則為陽性菌。
四、生理學實驗 - 林佑穗教授
生理學實驗課程透過人體觀察及動物實驗,了解生理的現象及其延伸的運用實例。課堂透過氣流轉能器結合BioPac MP30的軟體觀察人體的呼吸;並解剖的大白鼠觀察其氣管、支氣管與肺的循環。
這次的實驗課程中比起平常使用的肺量計(spirometer),課堂中採用儀器體積較小的氣流轉能器(airflow transducer)測量呼吸氣流流速並結合電腦軟體(BioPac MP30)將流速轉成肺容積。左上圖為實驗中,對著連接氣筒的抗菌濾網吐氣的過程,而使用夾子夾住鼻子是為了防止氣流通過鼻孔導致誤差。最後再觀察軟體上的曲線圖並記錄下數據,計算得出受測者的肺總容積、肺活量、潮氣容積、肺餘容積。 另外,課堂中還觀察了鼠肺解剖。實驗前,老師從飼養、麻醉、解剖位置都事前清楚解說。在解剖之前,要首先觀察不同麻醉劑量下,大白鼠的呼吸起伏,以判斷後面的解剖實驗是否會給動物帶來痛感。在注射適量麻藥後,便開始解剖並觀察體內的支氣管、橫膈等器官,並取出放完血液的鼠肺,最後再接上儀器,分別觀察正壓和負壓下鼠肺的擴張和收縮。在兩個實驗後,各個組別便將結果繪製成海報並上台發表。我們這組在兩張海報中,延伸補充了胸腔的構造和氣體交換的原理,並舉出正壓與負壓呼吸的例子,希望透過圖解和分享實例讓台下的同學更了解呼吸生理學的知識。
肺臟本身並無肌肉,而是由數億個肺泡組成。而與青蛙等生物的正壓吸氣不同,人類不會將氣體存入氣囊再打入肺部,而是透過效率更高的負壓吸氣,透過肌肉調節胸腔空間達到壓力差,使氣體透過負壓流入。這次很榮幸代表小組上台發表。我們認為在吸氣時,橫隔膜會收縮下降,附著在肋骨表面的外肋間肌會收縮使肋骨上抬,造成胸腔體積增大,胸內壓下降形成相對負壓,氣體從大氣中進入肺臟中進行氣體交換。吐氣時,則分為被動吐氣與主動吐氣。被動吐氣時,橫隔膜與外肋間肌放鬆使橫膈膜上升、肋骨下降,藉由胸壁與肺泡的彈性回到原位。主動吐氣時,除了橫膈膜與外肋間肌,軀幹之呼吸輔助肌包含腹直肌、腹內斜肌與腹橫肌會協助參與用力呼氣。此時胸內壓為相對正壓,氣體自然從肺臟透過呼吸道排至大氣中,完成一次呼吸運動。 然而,負壓呼吸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可能發生氣胸。當胸腔破洞時,可能會使壓力差消失而造成無法透過負壓吸入氣體。而當異物插入胸腔時,則會造成正壓氣胸。
本次有榮幸參加2024台北醫學營隊的高中生物實驗營,真的感到十分幸運。至今已有三個暑假都在台北醫學大學營隊中渡過富足的暑期生活,對我來說,北醫營隊是「人生引路者」,逐步升級我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知識,點點滴滴都標記我人生的成長。
身為一位醫生需要有一顆善良的初心,在白色巨塔中有千百種生命的樣貌,醫生不是神,但是醫生是病患與家屬的希望,也許我們醫療技術有極限,但是我相信醫生的溫度是沒有限量的。未來立志從醫的我會謹記理性判斷、換位思考,知恩奉獻。我期許自己未來成為醫病醫人又醫心的仁醫。